11万寄信到火星?来自地球人的火星崇拜

来源:芭莎男士 2024年05月04日 11:09

最近,英国皇家邮政收到5岁男童吉丁滋的来信,询问如果寄信到火星需要多少邮资?被考倒的他们只好向NASA求解答。虽然答案贵的吓人(约11万人民币),不过吉丁滋还是非常高兴,能收到他们的回复。这火星为什么总受到一代又一代的喜爱呢?小朋友对火星的痴迷八成又是受到前一阵《火星救援》的影响,《火星救援》所引发观影狂潮在短短几天又一次在大众之中形成“火星热”,不过为什么要说“又”呢?

一、为什么不是金星?“火星热”的缘起

火星在地球人气很高,相比之下金星就相对黯淡了。要知道,金星可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没有之一,且金星在古代也要比火星更受欢迎,最起码“太白金星”要比“荧惑”更加出名。但是什么原因让金星没有像火星那样进入主流文化呢?

这要从两方面考虑,其一金星表面比起火星实在很不友好,其表面温度高达500摄氏度,时常降落狂暴的具有腐蚀性的酸雨,还经常刮比地球上12级台风还要猛烈的特大热风暴,导致地球上大部分探测器基本有去无回,对金星的真实了解有限。

相反火星别看名字唬人,但温和了许多,多年以来人们不但针对火星展开了大量探测,温度不算太差(白天地表可以达到27摄氏度),还发现流动水,种种条件造就人类将在不久之后展开登陆计划,甚至开始讨论移民的可能。这都是火星比金星受欢迎的客观原因。

H·G·威尔斯小说中的火星人,外形像巨大的章鱼。

而真正令火星进入主流文化的,还要感谢一位叫做H·G·威尔斯的科幻作家,这位在1898年发表的著名科幻小说《世界大战》将火星人这个科幻物种介绍给全人类,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在那个人们认知度相对狭隘、对外星人充满想象的年代,火星人几乎成为了外星人的代名词。

H·G·威尔斯

随后在1938年,另一个叫威尔斯的,也就是《公民凯恩》的导演奥逊·威尔斯,将该作品改编为广播剧。脑洞大开的是,广播剧以紧急新闻播报的形式登陆北美各大电台,很多听众信以为真,导致美加地区引发了全国性的恐慌,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至此,奥逊·威尔斯扬名立万,“火星人入侵地球”的噱头也被后人津津乐道。

奥逊·威尔斯

二.回顾下那些著名的火星科幻电影

最近《火星救援》影片的热映使火星这一古老的科幻话题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在芭先生的记忆里《火星任务》是上一个拥有强科幻硬核的太空电影。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那些一个世纪以来的火星电影。

《火星之旅》1918年

乔治·梅里爱在1902年拍出了《月球旅行记》,开创了科幻默片之先河。本片不同于《月》片如梦境般跳脱、夸张的视觉风格,而是一部沉稳的剧情长片。对于飞船的技术细节,影片试图做出一套设定和交代(虽然现在看来完全站不住脚)。而因为旅途很长(火星可不是一炮就能打到的),还包含了宇宙飞船舱内景观以及船员之间的戏码,可以说《星际旅行》类太空剧的雏形都已具备。影片中的火星是一个看起来像古希腊的文明,再涂上一些现代的反战、环保之类博爱理念。

《火星女王艾莉塔》1924年

这部苏联电影根据同名小说改编。本片的主角有点类似现在说的“电波男”,他怀揣太空梦,沉迷于机械设计,跟妻子却相处不善。与此同时,窗外的社会正在暗流涌动;而火星上又有一位女王在默默地透过望远镜关注着他。影片后半段,男主角撞见妻子疑似出轨,失手将其枪杀。随后话锋一转,他跟同伴亲手打造出火箭,逃离地球,来到火星,领导当地的工人阶级进行革命,还跟女王坠入爱河,但是女王却在斗争中牺牲了生命。最后结局——一切乃是黄粱一梦。

《愤怒的红色星球》1960年

这是上世纪50年代B级片风潮中,大批低成本科幻片中的一部。首次登陆火星的飞船在返回地球后,从船舱中找到的幸存者为一男一女,男的已经昏迷,身上沾着可疑的绿色粘液,女的神智尚可,但是记忆一片空白。军方对其进行抢救,希望帮助她回忆这趟旅程。故事就从这一段段的倒叙闪回中展开。他们在火星上见到的是热带雨林一般的自然环境。什么食人花、大蜘蛛之类一样不少。最后找到了火星人的留言,很不客气说:地球的科技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其文明程度,我们已经看不下去很久了。本可以直接把你们灭掉,不过留一条命,把这个话带回去吧。

《鲁滨逊太空历险》1964年

本片将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搬到火星,试图在一个写实版的火星环境中演绎野外生存的故事。虽然参照了真实的天文学资料,但是限于当时的认知——火星探测还没能有一次成功,登月计划也刚在襁褓之中——本片的火星仅仅在视觉上做到了形似,但在科学事实方面仍然破绽百出。指挥官在火星上的生存自救行为基本跟荒岛上差不多,也就是寻找食物、水源,居然还能洗衣做饭。最令人跌破眼镜的是,氧气被处理成一种像饮料一样装在罐子里的东西,“渴”了就拿出来吸两口,后来遇见“星期五”,竟然还有特效药,吃一份“压缩氧气”可以一整天不缺氧!

《圣诞老人征服火星》1964年

可别看到“征服”就以为是《星球大战》,这其实是一部把奇幻跟科幻杂糅起来的儿童片。是的,圣诞老人是真的,火星人也是真的。火星人的小孩们迷上了地球的电视节目,看到电视上采访圣诞老人,喜欢得不得了,从此茶饭不思。火星人只好去地球北极,把圣诞老人“请”上来,陪他们的小孩过一个圣诞节。圣诞老人的大度和火星人的鬼祟形成对比,高兴得哈哈大笑的总是孩子。最后,火星人小孩还跟地球人小孩握手成为朋友。这部电影情节幼稚,拍摄敷衍,制作粗糙,不过倒还真能逗小孩一乐。

《全面回忆》1990年

这部既有科幻内核,又有火爆动作的大片,时间是二十一世纪末,一个普通地球人的记忆出现紊乱,不时出现火星上的闪回,于是他决定到火星旅游一趟,去寻根溯源。原来,自己原本是火星统治者派出的间谍,为了伪装而植入了虚假的记忆,目的是潜入反抗军内部。知道真相后他倒戈一击,对抗暴君。本片中的火星处于被人类开发的阶段。宜居空间被统治者垄断,成为稀缺资源。抵抗组织就是住不起房子而只好生活在野外的变异人。最后主角释放所有库存的空气,令火星的气候焕然一新。

《火箭客》1997年

以火星计划为题材的喜剧片。不求真实,但求恶搞。几乎是把阿波罗登月中每个经典的瞬间全都换上了令人喷饭的笑料。男主角从小就是航天迷,喜欢关在洗衣机里玩飞船游戏,长大后,他果然成了一个宅男。NASA正在筹备登陆火星的计划,但原来那些精英一个个在试验中被淘汰,不得不寻找更多替补,竟然选中男主这个活宝。然后从训练到出发,一路上丑态百出。当美国总统看到插上火星的国旗,其实是一条内裤,真是惊得一口茶都喷了出来。

《外星人报到》 1999年

电影版《火星叔叔马丁》出现的时期正值NASA首次在火星表面着陆(1997年)而引发的的“火星热潮期”,同期大量关于火星题材的作品孕育而生,清一色为不着调的脑洞作品。

《火星任务》2000年

不久的将来,人类首次执行载人登陆火星的任务。队员们在火星上发现一个神秘建筑。历经种种危难之后,发现这是远古的火星人的遗迹,更得知地球人即是远古火星人播种下的后代。本片请了NASA做顾问,片中的宇航细节全部力求真实。火星地表的风貌没有在棚内拍摄,而是使用了方圆几十里的户外沙丘布景;太空服和太空船的设定,都依据了真实的火星计划的资料。险情的发生,自救与互救都十分可信,虽有“把所有倒霉事集中到一块”之嫌,但终归是服务观众。

《红色星球》2000年

地球的环境迅速恶化,人类急需寻找移居火星的可能性。人类向火星发射了一些能融化极冰,生产藻类植物的系统,希望能在火星上建立植被,用几十年时间逐步改造火星的大气。这是一部真实系的宇航历险电影,令人激动的是其中“改造火星”的理想。当队员们携带的氧气耗尽,穷途末路之下欲摘掉面罩,却发现——火星上早已充满了氧气。为人类改造计划的成功而欢呼之时,没想到,这种改造,也正是他们接下来要面对的危机之源。

《火星幽灵》2001年

约翰·卡朋特把他擅长的“邪物入侵”恐怖故事搬到了火星上。22世纪,地球已人满为患,人类开始移居火星,正在开发火星上的矿产。一个特警小队接到任务,去火星上的一个小镇押解一个重犯回地球。到了那里他们发现,由于人类的开采行为,火星上一个古老的恶魔被唤醒。它能附身在一般人身上,要将人类全部屠杀干净。本片对火星本身并无多少着墨,仅是营造出了一个荒凉废弃,步步惊心的鬼镇。而且片中人类都已经能在火星上居住了,生活设施、武器等全都是现代水平,并没有体现科幻感。

《火星救母记》2011年

影片中的火星人采用试管婴儿的方式培育下一代,而抚养小孩的人物全部交给保姆机器人。为了给机器人编程,他们需要劫持地球上的母亲,提取她们的记忆。主角小孩跟着来到了火星,经历一番冒险,不仅救回妈妈,还帮助火星人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虽然是儿童片,但是本片在科学事实上做得比较周到。比如,影片主要故事发生在一个火星城市,上空是悬浮的飞船,住着高等的女性,底下是垃圾堆,住着野人一样的男性。这显然不符合火星地表的环境,于是影片把这些全都塞到“密闭的地下”,正好连大气的问题也一并解决了。还有,飞船不太可能在地球与火星之间当天来回,影片不忘给他们配备“虫洞”技术;火星人跟地球人语言不一样,必须佩带“翻译机”等等。

《异星战场》2012年

美国内战退伍老兵约翰卡特对战争感到身心俱疲,一次意外将他传送到了火星,由于万有引力不同以及人体骨骼密度的影响,约翰成为了弹跳出众的超人。在那儿他不仅邂逅了美丽的火星公主德佳,并在敌人大举入侵之际,联合众人打响了一场激昂的异星之战。片中的火星景观充满了异域风情,雄伟壮阔。

《火星人玩转地球》

1996年著名导演蒂姆·波顿的《火星人玩转地球》改编自1960年代一套极受欢迎的火星人主题的卡牌,片中大脑袋细身材的火星人形象就是源自卡牌中的形象,而故事则是导演向1950年代的B级科幻片致敬之作。电影模式为经典的外星人入侵,但内容却是极致的调侃与轻松的幽默,火星人一再戏弄政府高层,最终却被一首老歌击败,典型的波顿式戏谑。

为什么火星能发展真正的文明?

在我们太阳系内的地外天体中,火星独一无二,只有它拥有全部原材料,不仅可供生命存活,还能支持一个人类文明的新分支。火星富含碳、氮、氢和氧,而且它们存在的形式从生物学上说都很容易利用,比如二氧化碳气体、氮气、水冰和永久冻土。根据现有数据,如果火星表面很平坦,而所有冰和永久冻土融化成液态水的话,那整颗行星都会被超过100米深的海洋覆盖。

工业社会所需的金属种类,火星富含所有所需的元素。火星和地球一样出现过水文变化、火山作用,这可能会使多种元素富集起来,在当地形成高品质的矿脉。在火星上,不但能用太阳能电池板发电。也能就地制造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光电池板和其他电子元件需要纯硅,只有火星上才有生产纯硅所需的大量碳和氢。

火星上有大量氘可用作核聚变反应堆燃料。对此进行开发利用,火星经济就将享受到丰富的电力。火星上的氘含量是地球上的5倍,是月球上的数万倍。在火星上,大气层的厚度足以屏蔽太阳耀斑,保护植物在地面上生长。因此,我们可以用不加压的防紫外线硬塑料防护圆顶来保护薄壁充气式塑料温室,在地面上快速开垦出农田。火星殖民者可以在地面上生活而不是在隧道里,而且他们可以在白天的阳光中近乎自由地活动、种植庄稼。

在火星上,人类可以生存、繁衍到很大规模,用当地材料生产各种产品满足自己的需求。对行星际贸易来说,意义深远的是:在太阳系内,人类可以种植庄稼供出口的地方只有火星和地球。

火星人可以通过为小行星带的采矿活动提供支持来赚钱,那片地区位于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有许多小型富矿天体。在小行星上工作的矿工们没法在当地生产大部分必需补给品。所以他们需要从地球或火星进口食物和其他必需品。做这样的生意,火星具有压倒性的地理优势。未来行星际贸易的轮廓就:地球向火星提供高技术产品,火星向小行星带提供低技术产品和口粮,小行星带将金属运回地球,形成“三角贸易”关系。

因此,火星上可以发展出真正的文明,而不仅仅是建立一个采矿站或科学站。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