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除的来历及岁除的风俗
岁除关于任何一个人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这是一个十分中的传统的节日,岁除也被叫做年三十,是春节前的一个晚上。
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分有个凶暴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赤色和动静,所以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点燃爆仗,来驱岁除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定.这种风俗从此撒播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岁除了.
除 夕
年三十,也就是"岁除"。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征兆。
岁除之夜,全家人在一同吃"团年饭",有一家人聚会春节的滋味。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由于这鱼代表"殷实"和"年年有余",标志来年的"财富与走运",它归于一种装修,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分,咱们的先人曾遭受一种最凶狠的野兽的要挟。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季,山中食物缺少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家畜,大众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所以在冬季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赤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相互恭喜道喜,我们张灯结彩,喝酒摆宴,庆祝成功。
为了留念这次成功,今后每到冬季的这个时刻,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点燃鞭炮焰火;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相互恭喜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撒播下来,就成了"春节"。
岁除的高潮是年饭后老一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粘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清晨。
岁除夜的灯光,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各地的岁除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当地的风俗很有特色,如姑苏、北京、台湾等。姑苏的岁除守岁时,都要等候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降临。 不管春夏秋冬,每日深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口巨钟的洪响,民间称为"分夜钟"。这口钟,已成为姑苏城乡方圆数十里人民生活的时刻信息。寒山寺钟声还出现在诗中,撒播最广的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郊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现在,每年岁除,姑苏寒山寺仍遵从万古不变的陈旧风俗,击钟以分岁。姑苏城乡,到了守岁的最终一刻,会从播送中传出宏亮的寒山寺钟声,报道一年的开端。千家万户,听到钟声,爆仗齐鸣,使陈旧的寒山寺钟声成为了一种年代的标志。
北京的岁除这一天更是繁忙,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典礼一开端,整个北京城便淹没在一片响彻云霄的爆仗声中。人们还在自己家宅院里,铺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岁",取天保九如的含义。通宵灯光齐明,人们辞岁守岁。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各家的饺子也下锅了,人们纵情的文娱。
岁除在台湾不叫岁除,而叫"春节日"。午后,在厅堂神龛前上供牲体。到了晚上,百口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接着是"围炉",也就是丰富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一桌,桌上摆满菜肴,桌下放置火盆。"围炉"为岁除带来高潮,远在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再远再忙也要赶回家团圆。年夜饭后,便高燃蜡炬来守岁,儿媳妇为老一辈们添富寿,不能早睡,坐得越久,老一辈得富寿越长,这是表明孝心。
岁除假如没有特殊情况,最好是要回家跟家人一同聚会,在这一天全国都有着守夜的习气,一家人应该在一同开开心心的度过。